
作者:刘生发 "幕阜山古为恒山,又名天柱山、天岳山、昌山。三国吴太史慈任建昌都尉时,曾扎营幕于山顶以拒刘表,故名幕阜。"《平江县志·自然地理篇》这样介绍我县的幕阜山。阅后,忆及我年少时读过一部现代的名著,系平江籍的名人作,书中将连云、幕阜两大山脉比作平江的两大屏障,至今印象深刻。幕阜山的主峰一峰尖海拔1596米,为湘鄂赣三省边界最高峰,素以山雄、崖险、林奇、谷幽、水秀著称。 而与它直线距离不过数十公里的天岳关位于湖北省通城县麦市镇的黄龙山与我县虹桥镇以及江西省修水县白岭镇的交界处,海拔840米,素有"一脚踏三省"之称。而且,天岳关地势险峻,紧扼湘鄂赣要道,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誉,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 北宋诗人黄庭坚曾为它留下了一首脍炙人口的诗: 山行十日雨沾衣, 天岳关前对落晖。 白发苍颜重到此, 问君还是昔人非。 据记载,天岳关关隘始建于南唐保大中期(952-955年),清咸丰五年(1855年)重修。关门为单孔拱门,石结构建筑,横联拱券排列。花岗岩条石筑砌关墙,长约30米,宽4米,高5.2米。中部设关门,门额嵌石匾,阴刻楷书"天岳关",为清湘军将领李元度所书。它的北向西侧就是著名的无名英雄墓,长眠着永远值得我们民族骄傲的抗日将士们。有幸,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之际,2015年的金秋,我们五十多位老人,在学校退协组织下,驱车来到这里凭吊。 虽然五年多过去了,我至今记忆犹新。一清早,我们从县城出发,沿着钟(洞)虹(桥)公路,向目的地行进。开始,还有着些许的寒意,但是老人们个个心里暖洋洋的。过了虹桥镇,上天岳的路陡峭崎岖,蜿蜒盘旋,多位老人晕车呕吐,但是谁也不曾退却。好不容易,汽车在天岳关关隘南侧停了下来。下得车来,只见晴空万里,秋高气爽,向东南方向望去,崇山峻岭尽收眼底。我们极目远眺,还试图找到幕阜山一峰尖的位置。 随后,我们陆续穿过关隘的拱门,往北,进入了湖北省通城县境。我们肃穆地迈着沉重的步伐向无名烈士墓区缓步走去。因为我们早就知道这无名烈士墓的由来:1938年4月,刚组建不久的国民党陆军第92师开赴抗日前线,参加了台儿庄会战和武汉保卫战。武汉失陷后,该师撤至通城西南,据守天岳关一线。1939年,92师某部将士为阻击日寇进攻长沙,在此殊死搏斗两昼夜后,全部阵亡。为纪念抗战阵亡的将士,该师师长梁汉明于1939年5月,用补发的8个月军饷,征集工匠百余人,历时8个半月,在天岳关建墓勒石,以旌忠烈。 我们进入了无名英雄墓的入口仪门,它在天岳关关卡北面20米处。仪门面东而立,高丈余。门楣正中阴刻隶书"无名英雄墓道",两端为石雕龙头;两边石门柱顶端为石雕军人头像,头像下面有一副对联:"灵护天岳,气壮黄龙",对联下面各有一位持枪站岗的军人浮雕。浮雕目光炯炯有神,威严地注视着前方。我们不少人抢着在这里摄影留念。 入得仪门,便是宽敞而又陡峭的长条大理石墓道,沿墓道拾级而上,便可直达山顶----无名英雄墓主墓。我们向主墓献上了事先准备好的花圈。此时,一股复杂的情感在我心中涌动着,我为他们的牺牲而悲痛,因为他们都曾经是一条条鲜活的生命;我也为我们国家和民族有他们这样的英雄儿女而自豪!同时,我默默地祈祷着世界永久和平! 我仔细地端详,主墓成四方形,坐南朝北,直眺通城。墓前为丈余高的青石板字屏,屏面上是蒋中正先生的亲笔题词"气壮山河"。墓体为正方宝塔形,共五层,顶层是一正方形长条大理石墓柱。柱顶为一军人头雕,正面为阴雕隶书"无名英雄墓",左侧为第九战区司令长官薛岳题写的"浩气长存",右侧为92军军长李仙洲题写的"人类之光"。主墓背面为九十二师师长梁汉明撰写的墓志铭,叙述了国民革命军九十二师自台儿庄战役以来转战南北与日寇血战的丰功伟绩。主墓两侧各有12颗子弹造型的大理石雕,颗颗子弹直指苍穹,象征着中华儿女保家卫国的决心和视死如归的精神。 我继而巡视,主墓周围是大小高矮形状各异的石碑林。共收藏着国民党第九战区司令长官薛岳、参谋长吴逸志、第五十二军军长关麟征、第九十二军军长李仙洲、第九十二师各级军官及当地军政要人题词的墓碑,共400多块。 我痴情地想,七十五年过去了,特别是经过"*****"的非常时期。这些碑刻,尤其是蒋中正先生的题词,竟然得以如此完好的保存,不能不说是一奇迹!不过,我又想, 这并不奇怪,这是我们国人对我们中华民族气节的尊重,对无名烈士为国捐躯的丰功伟绩的尊重。因此,包括我和我的老伴在内的许多老人,竟敢大胆地站立在"气壮山河"的屏面前拍下了照片。 离主墓近百米、距关卡南方约30米处有一四角石亭,名曰"永久亭"。我们在亭中稍事休息。只见,亭身均为长条青石架构,顶部盖以青石板。南面亭柱上阴刻一联:"英雄无名无以能名,烈士有功有所表功"。沿永久亭返回墓道的石板小路途中,有一座"孙大英雄"孙鸿基少校的坟墓,其墓碑高大宽阔,碑名清晰可鉴。孙大英雄身后布满了众多较小的坟墓,每座墓前立有一块"无名英雄墓"的小石碑。象潜伏待命的士兵,在孙大英雄的率领下隐蔽在茂密的棕榈、松柏林中,随时准备冲锋陷阵。我们向他们一一鞠躬致敬。 整个凭吊活动持续了大约九十分钟。将近中午,我们步出墓区。阳光更加灿烂,松柏更加苍翠。一股豪情在我们每一位老人胸中升腾。我情不自禁地吟诵起一首诗来: 天岳雄关险,威名今尚存。 巍峨夸险峻,叱咤展风云。 万壑填倭寇,千山壮义军。 牺牲垂伟烈,把酒祭忠魂。 五年多了,我一直牢记着我们那次活动的全过程。值此2020年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之际,我要对我的朋友们说:虹桥有座天岳关,那里有处无名烈士墓区。烈士们所体现的中华民族永不屈服、自强不息的精神比坚固的天岳关隘还牢,比巍峨的幕阜山脉还高! 作者简介:刘生发,现年七十七周岁,湖南省平江县汉昌镇人,平江二中退休教师。 图片/刘生发、未 未 来源/九曲原创
责编:袁缘
来源:九曲原创微信公众号
下载APP
分享到